财报前瞻 | AI助力效率提升 美国银行(BAC.US)或迎新增长周期?
- 24
- 2025-01-14 发布
美国银行(BAC.US)将于1月16日美股盘前公布第四季度业绩。市场预期,美国银行Q4净利息收入为141.8亿美元,营收预计为249.5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14%。
与此同时,净利润预计将达到62.8亿美元,较上年增长近一倍,每股收益为0.77美元,同比增长119.29%。据了解,去年,美国银行和其他大型银行计入了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(FDIC)一项特别评估相关的数十亿美元支出。
此前,随着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部门的增长,美国银行今年前三个季度的业绩均超出预期。
在上一季度,由于强劲的资本市场表现,承保收入增长24.5%,销售和交易收入增长11.7%,美国银行第三季度的业绩好于预期,为0.81美元。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.4%,至1.9万亿美元,突显出核心银行业务的持续增长。
AI提升效率
除了常规的财务指标外,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可能也是银行业值得关注的一个主题。
最近,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,由于人工智能蚕食了目前由人类完成的工作,全球银行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裁员多达20万工作岗位。
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,人工智能对该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变化,进而提高了收益。BI的数据显示,2027年,随着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力的提高,银行的税前利润可能会比以往高出12%至17%,总利润将增加1800亿美元。十分之八的受访者预计,在未来三到五年内,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使生产力和创收至少提高5%。
尽管由于工作自动化的风险,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存在争议,但事实是,人工智能对于几乎每个想要保持效率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。根据2023年的研究,三分之一的企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。
美国银行管理层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管理层非常致力于使用人工智能来改善他们的业务。在去年12月中旬的一次行业会议上,这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。
美国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rian Moynihan在12月11日的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,“自动化的整个概念对我们来说仍然非常重要”。
Moynihan在同一个行业电话会议上表示,美国银行的虚拟助手Erica的使用量仍在以每年5%到6%的速度增长,用户数量每年增长5%到6%,使用量以15%到20%的两位数增长。
根据FDIC的数据,该公司认定的商业银行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上升至715亿美元。与此同时,美国银行同一季度的净利润为69亿美元,这意味着该公司贡献了约9.65%的行业利润。
有分析预计,由于人工智能削减成本的措施,到2027年,美国银行的利润每年将增加173.7亿美元,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目前约220亿美元的利润率。
华尔街也普遍看好美国银行的前景。截至周一,根据Visible Alpha追踪的12位分析师中,有11位给予“买入”或同等评级,只有一位予以“持有”评级。平均目标价约为52美元,这意味着较周一收盘价溢价近16%。
在过去12个月里,美国银行股价上涨了37%以上,达到45.06美元。
相关文档
相关热门
- 中原证券:市场分析:汽车电力行业领涨 A股震荡整理 2025-04-08
- 开源证券:中小盘策略专题:2024年或为车路协同落地元年 2025-04-05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落地 2025-04-08
- 国信期货:宏观周报:人行新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降息预期再起波澜
- 中银证券: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周报:关注消费和房地产向好的信号
- 开源证券:宏观周报:央行指出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实践白皮书
- 东莞证券:新“国九条”点评: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,市场有望震荡向上修复 2025-04-15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
- 东方金诚:2024年3月宏观数据点评: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,3月宏观数据波动加大
- 中国银河:北交所周报:920号段4月22日上线启用,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将提高 2025-04-21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外贸B2B SaaS行业研究报告
- 东吴证券:碳化硅SiC行业深度:打开AR眼镜新应用场景,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放量在即
- 营商环境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——来自6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“安全”资产和“内循环”经济 2025-04-22
- 国金证券:流动性“新知”系列:债市的核心矛盾?
- 头豹研究院:花瓣沐浴露:以“花型=功效”为底层逻辑,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增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
- 基于文本分析的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构建与宏观预测
- 山西证券:太阳能行业周报:2月光伏利用率为93.4%,产业链价格维持结构性上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