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吴证券:看好国内锂电龙头扩产重启及海外整车厂入局
- 16
- 2025-01-03 发布
东吴证券发布研报称,尽管2024Q1-Q3锂电设备商新签订单增速继续下滑,但国内新能源车刺激以及海外扩产有望支撑其未来的订单增长。头部宁德时代(300750.SZ)、比亚迪(002594.SZ)等积极扩产,二线新锐电池厂如亿纬锂能(300014.SZ)等也在扩产。未来的一大看点是海外电池厂的大规模扩产。过去,海外电池厂因疫情影响而扩产迟滞。随着疫情逐步好转,这些电池厂已开始重启扩产,同时整车厂如大众、印度塔塔等也陆续开始自建产能,因此锂电设备商的海外布局有望充分受益。东吴证券重点推荐先导智能(300450.SZ)、杭可科技(688006.SH)、东威科技(688700.SH)、洪田股份(603800.SH)。
东吴证券主要观点如下:
锂电前中后段设备种类繁多,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。制造流程分为前段(电极制造)、中段(电芯装配)、后段(电芯封装和检测),制造过程中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严格,稍有偏差可能导致产品性能或安全性不达标。锂电设备商的客户集中度高,使得下游客户在与设备厂商合作时更大的议价能力和影响力,然而,客户集中度高对锂电设备商也有其积极面,有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进而提高锂电设备行业的进入门槛。
设备商业绩短期承压,新签订单有望触底回升。从毛利率来看,2024Q1-Q3行业平均毛利率约为31%,行业归母净利率主要受存货跌价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影响,2024Q1-Q3行业均值在4%左右。2019-2021年为锂电行业的扩产高峰,2022年以来尤其是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过剩、产能利用率较低,锂电设备商订单承压。尽管2024Q1-Q3锂电设备商新签订单增速继续下滑,但国内新能源车刺激以及海外扩产有望支撑其未来的订单增长。
国内头部客户招标有望重启,海外重点关注整车厂扩产。(1)国外:未来的一大看点是海外电池厂的大规模扩产。过去,海外电池厂因疫情影响而扩产迟滞。随着疫情逐步好转,这些电池厂已开始重启扩产,同时整车厂如大众、印度塔塔等也陆续开始自建产能,因此锂电设备商的海外布局有望充分受益。(2)国内:头部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积极扩产,二线新锐电池厂如亿纬锂能等也在扩产。
关注固态电池&复合集流体&4680等新技术。(1)固态电池:主机厂对固态电池主要诉求从安全性转向能量密度,目前能够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是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过渡形态,2028年前固态电池迭代主流路线为氧化物,2030年后看好全固态的硫化物。半固态电池设备和传统液态电池相差不大,全固态电池处于早期工艺设备尚未定型。(2)复合集流体:复合集流体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均具优势,复合铝箔采用蒸镀一步法,复合铜箔两步法、一步法均有进展。(3)4680:相比于以前的圆柱电池,4680电池最大的结构创新为全极耳。特斯拉发布 4680 大圆柱电池后,宝马、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企业纷纷布局大圆柱电池,其中三星、LG已经开始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,国内亿纬锂能已拥有20GWh的大圆柱产能。
投资建议:重点推荐先导智能、杭可科技、东威科技、洪田股份。
风险提示: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预期、下游电池厂扩产低于预期。
相关文档
相关热门
- 中原证券:市场分析:汽车电力行业领涨 A股震荡整理 2025-04-08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落地 2025-04-08
- 国信期货:宏观周报:人行新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降息预期再起波澜
- 中银证券: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周报:关注消费和房地产向好的信号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实践白皮书
- 东莞证券:新“国九条”点评: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,市场有望震荡向上修复 2025-04-15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
- 东方金诚:2024年3月宏观数据点评: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,3月宏观数据波动加大
- 基于文本分析的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构建与宏观预测
- 中国银河:北交所周报:920号段4月22日上线启用,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将提高 2025-04-21
- 营商环境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——来自6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外贸B2B SaaS行业研究报告
- 东吴证券:碳化硅SiC行业深度:打开AR眼镜新应用场景,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放量在即
- 头豹研究院:花瓣沐浴露:以“花型=功效”为底层逻辑,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增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
- 山西证券:太阳能行业周报:2月光伏利用率为93.4%,产业链价格维持结构性上涨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“安全”资产和“内循环”经济 2025-04-22
- 国金证券:流动性“新知”系列:债市的核心矛盾?
- 公众环保压力与企业创新
- 科技人员流动、源企业联结与逆向知识溢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