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东树:2024年累计汽车召回160批879万台 召回数量同比增长21%
- 12
- 2025-01-05 发布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,2023年累计召回181批728万台,召回数量同比增长142%,总体相对回归稳定。2024年1-12月累计召回160批879万台,累计召回数量同比增长21%。2024年3月召回较多,随后相对平稳。目前外资企业召回次数较多,自主召回次数逐步提升。新能源车的召回数量逐步增大,除了特斯拉(TSLA.US)能量回收的软件召回规模较大之外,总体召回数量不大。传统车召回没有出现新的趋势性事件,消费政策环境对促消费是很支持的。
汽车产品召回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,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缺陷的过程。随着国内车企觉悟的提升和汽车产品复杂度提升,这几年召回事件日益增多。召回成为一种成熟的解决汽车产品缺陷的机制,为保障社会公众人身、财产安全和各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、2024年召回批次相对较少

2019年汽车召回214批次;2020年召回194批次;2021年汽车召回数量232次,保持相对较好状态;2022年共召回171批次,创近8年新低;2024年1-12月召回160批次,总体恢复正常。今年4季度召回数量很少。

2024年1-12月份召回数量达到160批879万台,3月召回较多,3季度相对历年同期的召回幅度较平稳,4季度较少。
2、召回车型数量同比恢复

2023年累计召回181批728万台,召回数量同比增长142%,总体相对回归稳定。2024年1-12月累计召回160批879万台,累计召回数量同比增长21%,总体相对回归稳定。相对2016-2018年的超千万台的较高水平,仅今年召回较平稳。
3、召回产品数量结构仍是乘用车为主

目前召回的主要是乘用车产品较多,卡车和客车数量很少。由于召回是企业负责的态度,大部分是企业自觉的行为,应该说没召回并非优秀,召回的更可信任。
4、召回的自主距国际水平仍有差异

2024年1-12月份乘用车召回批次数量达到151批次(有年内重复召回的),其中德系召回47次,日系品牌企业24次,自主品牌企业也有33家。
进口车依旧是召回数量的半壁江山,虽然投诉少,但召回执行的好。进口车的德系、欧系和日系召回较多。
自主的召回逐步增多也是规范提升的很好事情,召回越多,越是可信任。
5、具体缺陷部位分析

近两年的召回向新能源动力特征变化,软件、智能设备、电池等的召回逐步增多,类似传统车的发动机缺陷特征。
尤其是软件性召回也在增多,今年召回软件问题车型达366万台。而动力电池有1.1万台,说明无论传统车还是新能源车的软件问题都逐步显现,因此召回政策也是不断完善的。
6、2024年召回情况分析

2024年的新能源车召回的软件缺陷较多,大部分属于很小的隐患问题,OTA升级即可解决,总体风险不大;特斯拉能量回收的策略问题导致召回较多,其它召回数量均不大。
燃油车的发动机及燃油系仍是召回的重点,而乘用车总体电池和电机等设备隐患规模很小,电池的召回,其中部分是国际品牌产品。
7、2024年4季度新能源召回情况分析
新能源车的国际品牌销量不大,但召回不少,这也体现了国际品牌的认真负责的精神,总体的故障风险隐患还不是很大,消费者对新能源的信心应该越来越好。
相关文档
相关热门
- 中原证券:市场分析:汽车电力行业领涨 A股震荡整理 2025-04-08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落地 2025-04-08
- 国信期货:宏观周报:人行新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美联储降息预期再起波澜
- 中银证券: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周报:关注消费和房地产向好的信号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数字化赋能实体商业实践白皮书
- 东莞证券:新“国九条”点评: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,市场有望震荡向上修复 2025-04-15
- 艾瑞咨询: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
- 东方金诚:2024年3月宏观数据点评: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,3月宏观数据波动加大
- 中国银河:北交所周报:920号段4月22日上线启用,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将提高 2025-04-21
- 基于文本分析的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构建与宏观预测
- 营商环境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——来自6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
- 艾瑞咨询:2024年中国外贸B2B SaaS行业研究报告
- 东吴证券:碳化硅SiC行业深度:打开AR眼镜新应用场景,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放量在即
- 头豹研究院:花瓣沐浴露:以“花型=功效”为底层逻辑,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增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
- 山西证券:太阳能行业周报:2月光伏利用率为93.4%,产业链价格维持结构性上涨
- 上海证券:策略(权益&转债)周报:关注“安全”资产和“内循环”经济 2025-04-22
- 国金证券:流动性“新知”系列:债市的核心矛盾?
- 公众环保压力与企业创新
- 科技人员流动、源企业联结与逆向知识溢入